技术支持
你的位置:首页 >

大岩桐的栽培技术及养护管理

来源:$article_from_name$ 2015/6/10 8:40:03      点击:

大岩桐是苦苣苔科苦苣苔属多年生肉质草本。大岩桐株形小巧,叶片秀丽,长椭圆形,肉质,多毛。花冠漏斗形,花色美丽,有紫蓝色、白色、紫红色等。蒴果。大岩桐原产巴西。性喜温暖环境。在生长期间要求高温、湿润和荫蔽的环境。冬季休眠期温度要求10~12℃,并保持干燥,如温度过低,湿度过大,块茎易腐烂。

 大岩桐主要采用播种和扦插法繁殖。播种可于春秋两季进行,盆播,播后不覆土,浸盆法灌水,上盖玻璃,室温保持18~22℃。10天后出苗,幼苗长至3~4片真叶时移植于浅盆或木框。6~7片叶时移植于小盆。苗期避免阳光直射,适当遮荫,经常喷雾地面,保持较高空气湿度。每10天施用稀释的腐熟花生麸一次。一般播种后6个月可开花。扦插可用叶插。取健壮叶片,留叶柄少许,修平,将叶片剪去一部分,斜插于温室砂床,保持高温高湿,适当遮荫,10天后可发根,长出小苗后移于小盆。5~7月扦插,次年6-7月可开花。块茎经冬季休眠后,3月上旬开始萌芽,要及时换土换盆,每个块茎留一个健壮芽,加强肥水管理,每10天施稀薄液肥一次。花芽分化形成时,增施磷肥,每年春季和夏季开两次花。夏末花后,大岩桐仍可留盆内或取出沙藏。盆内停止浇水,经过冬季休眠,又可萌芽开花。块茎可连续栽培7~8年,以后老块茎需淘汰更新。大岩桐是知名的室内小盆花。摆设于窗台,桌几之上,作室内布置点缀之用,别具风味。

大岩桐繁殖技术

大岩桐可用播种、扦插和分球茎等方法来进行繁殖。

1.1 扦插法。可用芽插和叶插。块茎栽植后常发生数枚新芽,当芽长4 cm左右时,选留1 ~ 2个芽生长开花,其余的可取之扦插,在21 ℃ ~ 25 ℃温度及较高的空气湿度和半荫的条件下,半个月可生根。叶插在温室中全年都可进行,但以5 ~ 6月及8 ~ 9月扦插最好。选生长充实的叶片,带叶柄切下,斜插入干净的基质中,基质可用河沙、蛭石或珍珠岩等。10 d后开始生根。

1.2 分球法。选生长2 ~ 3年的植株,在新芽生出时进行。用利刀将块茎分割成数块,每块都带芽眼,切口涂抹草木灰后栽植。初栽时不可施肥,也不可浇水过多,以免切口腐烂。

1.3 播种。温室中周年均可进行,以10 ~ 12月播种最佳。从播种到开花需5 ~ 8个月。播前用温水将种子浸泡24 h,以促其提早发芽。在18.5 ℃的温度条件下约10 d出苗,出苗后让其逐渐见阳光,当幼苗长出2枚真叶时及时分苗。

2 定植技术

待大岩桐幼苗长到5 ~ 6片真叶时,将大岩桐从穴盘中用竹签或镊子轻轻取出,尽量不要抖落原土,以免落土时扯断根系。然后将幼苗植于口径16 ~ 18 cm的塑料盆或瓦盆中,将根部周围轻轻压实。上盆时注意土壤不能埋住叶心,否则易腐烂生病,甚至整株坏死。上盆后要浇透水,对不小心沾在叶片上的盆土要尽量清洗干净,可用细眼喷壶喷水冲洗,然后置于遮光率为50% ~ 70%的环境中,保持空气通风良好。一般2 ~ 3 d后,叶片坚挺、叶色泛绿即确保植株成活,以后再酌情增加光照,纳入常规管理。

3 栽培管理技术

3.1 温度。大岩桐生长适温:1 ~ 10月为18 ℃ ~ 32 ℃,10月至翌年1月为10 ℃ ~ 12 ℃。冬季休眠期盆土宜保持稍干燥,若温度低于8 ℃,空气湿度又大,会引起块茎腐烂。

3.2 浇水。大岩桐喜湿润环境,生长期要维持较高的空气湿度,大岩桐属肉质球根花卉,盆土积水易造成球茎腐烂。浇水时坚持“见干则浇,不干不浇,浇则浇透”的原则。一般夏季每1 ~ 2 d浇1次水,春、秋季3 ~ 4 d浇1次水。浇水尽可能在上午完成。

3.3 光照。大岩桐不喜强光,在温度高的夏季需要遮荫,一方面降低光照水平,一方面降低温度。在冬天或早春晚秋,则尽可能让大岩桐接受更多的光照,控制其徒长。当光照一直过强时,大岩桐的叶片变黄,生长僵硬,有时叶片上还会出现褐色的斑点。而光线过弱时,则可能使植株徒长,叶片单薄。

3.4 施肥。大岩桐喜肥但不喜浓肥,对大岩桐施肥要做到薄肥勤施;施肥时肥料不要泼溅到叶片上。因为大岩桐叶被绒毛,一旦弄脏叶片则不易清洗,不仅影响光合作用,而且极易感染病菌生病。施肥最好选在晴天上午9∶00 ~ 10∶00进行。施肥后,用清水在叶片上以喷雾状快喷1遍,以清洁叶片。从叶片伸展后到开花前每隔10 ~ 15 d应施稀薄的饼肥水1次。当花芽形成时,需增施1次骨粉或过磷酸钙。花期要注意避免雨淋。开花后若培养土肥沃,加上管理得当,它不久又会抽出第2批花蕾。从5 ~ 9月份可开花不断。大岩桐生长期间特别是高温季节对硼的需求量很大。成品株缺硼时往往叶片畸形,叶缘如同被虫子咬过一般。但是如果叶片上同时出现孔洞,则可能是蓟马等害虫危害而非缺硼。

4 种球采收与贮存

大岩桐开花后,要及时去掉残花,并保持基质的水分与肥力,以利种球继续膨大,蓄积养分。在挖出种球前20 d左右,停止追肥、浇水,待基质较干后挖出种球。种球冲洗干净后用45%的百菌清500 ~ 800倍液消毒,捞出晾干表面水分,贮存于温度不低于8 ℃的通风阴凉处,以备再次种植用。

5 病虫害防治

5.1 主要病害

5.1.1 腐烂病。主要危害叶、茎和幼株。在叶片上产生水渍状暗褐色坏死斑。危害严重时,上部的茎歪曲和矮化。在潮湿情况下,病斑上和叶片下方长出小黑点,排列略呈轮纹状,边缘有白色菌丝。防治方法:腐烂病主要以预防为主,栽植前用甲醛对土壤进行消毒,浇水时避免把水浇到植株上。

5.1.2 疫病。叶片成水渍状、暗褐色软化。传染扩展至叶柄,引起叶柄腐败并产生水渍状凹陷;较重时植株矮化枯萎,块茎表面呈凹陷软腐斑;严重时球茎黑褐色软腐,内部坏死。高温高湿、排水不良易发病。其防治方法:通风透光、浇水适量。发病时喷25 %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%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喷雾防治。

5.2 主要虫害是地下线虫

症状表现为地上部分整株不明原因萎蔫。挖出种球将种球切开后,种球内部有白色细长的小虫,啃食种球,导致种球变黑腐烂。防治方法:为害时用40%毒丝本乳油1 000倍液每隔7 ~ 10 d灌根1次。